青年路,杭州闹市区的一条小路。周边的商铺以参茸和通信为主。
在林立的商铺中,一间古色古香的店面,显得与周遭有些许不同。门口的招牌上,“振兴祥”三个烫金的大字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位置。
如果说“振兴祥”这个名字听起来不是熟悉,但说到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老杭州们一定不会陌生。“振兴祥”所在的门面,正是以前老的利民门市部。
厂长包文其说,“利民”是厂名,“振兴祥”是商标,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都讲品牌效应,所以,要主推“振兴祥”的知名度。
老店面变身“微型博物馆”
这个月9日,“振兴祥”原址重开。
一进门,园林式古朴的月亮门把一楼隔成了两个空间。
长衫、旗袍……左边的玻璃展柜,展示着4件年代味十足的服装。“除了那件格格装,另外都是从老客人手里收来的,都是上世纪30年代的服装,很有代表性。”包文其说,格格装则融合了一字扣、镶、嵌、滚、宕、盘、钉、勾、绣等传统工艺精华,代表了品牌最经典的制作技艺。
较低的展柜里,则陈列着老旧的剪刀、熨斗、木尺等做服装的常用工具,还有各式各样极具中国特色的花扣。
右边,悬挂的是各种新式旗袍和男士套装。
那感觉,就好像置身于一家中式服装的博物馆,感受新旧的交替与变迁。
“我的目的,就是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微型博物馆,展示中式服装的传统文化。”包文其说。
2011年,“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契机,让包文其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个百年老字号接下去的发展。“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普通的衣服,更有责任把这种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下去。”
店面的升级改造,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做衣服还要买黄牛号
老底子,能到利民服装厂做上一件衣服,是让人艳羡的事。
20世纪80年代是利民厂最好的时候。几卡车的服装排队往外省送,还有经销商直接拿着钱来厂里排队拿货。
那时候,利民厂在吴山广场附近有一个店面,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但是因为人手有限,一天只能量20件。僧多粥少,只能采取发号子的方式。为了拿号子,不少人半夜就来排队。住在附近的居民看中这一“商机”,索性做起了黄牛,倒卖起了号子。“做件衣服5元钱,一个号子都要5角。”
织锦缎云花袄、织锦缎丝棉袄、骆驼绒夹袄……当年做的这些衣服,如今都成了不少老杭州人压箱底的宝贝。施阿姨就是其中一位。
得知“振兴祥”老店新开的消息,前几天,施阿姨兴冲冲地带着自己年轻时定制的衣服赶来。
唐装、中式棉袄、中西式罩衣,施阿姨说,这三件衣服,都是她当年在结婚纪念日做的,就连订制发票,她还保留至今。每年夏天,施阿姨都会把这些衣服拿出来晒晒,虽然穿的机会少了,可还是宝贝得很。
中式服装走起高端定制风
时代变迁,潮流变化,“振兴祥”也在求变。
中式服装时装化。在包文其看来,最传统的中式服装,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所以,除了保留大襟、盘扣、中国领等一些比较经典的基本元素,在面料、款式等方面都要更新。
比如说,以前的旗袍材质多用织锦,花式也偏古色古香,现在选用的则是姆米(真丝的主要计量单位,数量越大厚度越厚)数较高的全真丝,面料有坠感,不容易起皱,更好打理。
有了电脑喷绘,色彩和图案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就连袖子,也有瓦片袖、无袖、七分袖等各种变化。
包文其说,现在,流水线式的生产厂里已经不做了,在售的每一件服装,都由师傅纯手工制作。如果客人有特殊要求,可以加30%的费用,量身定做,颇有大牌服饰高级订制系列的味道。
包文其对自家的产品很有信心,他说,把“振兴祥”打造成像香奈儿、爱马仕一样的品牌,就是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