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机中国预案:拓原油进口渠道
发布时间:2011-03-31 00:00 来源:
“自利比亚局势动荡和日本核危机以来,国际油价已从每桶80多美元一路飙升到每桶100多美元,未来的油价仍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昉说。
“要时刻警惕着潜在的石油危机,为保证中国石油行业的安全,我们必须将石油安全置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积极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新的渠道合作谈判。”
应对地区动荡危机
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资料显示,中国去年从利比亚进口原油7373014吨,约占我国进口总量的3%。
“因为从利比亚进口总量少,所以暂时该国的局势动荡对我国原油进口没有太大影响,我们正在转向其他国家寻求替代能源。”一位中石油高管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中国石油对于地区动荡的危机应对方案也正在形成中。”中国石油财务总监周春明曾在2011年中石油业绩说明会上如此表述。
该人士还表示,中国石油集团在利比亚只有少量石油劳务合作项目,目前公司人员已经顺利撤离,从中东及北非进口石油的国家中,欧洲地区占了60%、美国地区占比28.2%、中国占比只有8.9%,该国局势对中国石油影响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除利比亚之外,目前中国石油在伊朗和伊拉克等中东地区都有相关合作业务,但公司会一直关注在伊拉克等地的其他项目,不会放弃与其进行其他合适的合作方式。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经组织好几次专题研究,公司应对危机的战略方针大体上是,在国内加强勘探,同时加强新的渠道合作谈判,比如与俄罗斯等新兴产油国的谈判。”
记者从中国石油集团获悉,从2006年7月,中亚原油管道正式投运,到2009年4月,中俄原油管道建设开工,接着2010年6月,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开工,到2010年9月,中国石油首个LNG(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大连竣工,到年前的中俄原油管道按计划投产,漠大线开始试运营。其实,中国石油一直在油气进口上实行多元化战略。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虽然利比亚政局动荡,有可能像国际能源署所预测的那样,其原油出口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暂时中断。类似中国这样的大型原油进口国,必须要积极向非洲等其他国家寻求替代资源。”
需求远超其他国家
从需求看,中国石油需求量超过其他新兴市场及发达国家。2000年至2009年间,中国原油消耗占全球消耗的比例从6.3%升至10.3%,原油消耗增量占全球增量的50.4%。
事实上,2010年全年石油消费量达到4.55亿吨,较上年增长11.4%,显而易见,需求依然强劲。由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正在积极支援日本的油产品供应,部分人士担忧会影响国内供应。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已援助日本22万吨油产品。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下一步,根据中国政府安排,视日本政府的需要,会进一步提供帮助。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石油相关人士,该人士称,今年以来,石油行业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较好,成品油供应较为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中国每月消费成品油达2000万吨,援助日本的22万吨,对中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必引来这么多的关注。
而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消息同样显示,目前,成品油库存保持较高水平。2月底成品油库存较年初增加了394万吨,其中柴油增加了370万吨。
孟宪淦称,“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原油,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中国和日本的GDP差不多,但能源消耗是日本的4.6倍,如果能合理科学的使用可持续替代能源,赶超美国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有56.4%的原油来自国际市场,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势必会增加中国企业原油采购成本,积极发展替代石油等化石资源的可再生能源,加强新的渠道合作谈判才是最后的出路。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