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即日起我司将对轻纺原料网平台进行升级改版。自3月10日起,网站将取消会员注册功能,原注册会员的商铺、发布的产品也将于3月10日起失效,需要进行数据备份或转移的,请于3月10日前完成迁徙,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轻纺原料网的关注。如果您有疑问或对本平台有建议或意见,欢迎拨打0575-85751718。

2006年运营至今

18281

分类导航
轻纺新闻

处于转型期 中国纺织制造业2011仍将步履维艰

 发布时间:2010-12-31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临近春节,浙江等地的制造类企业传出用工荒,让中国制造业再次面对这一困扰。从今年年初的用工荒、汇率战、贸易战到下半年显现出来的通胀带来的成本压力,中国制造业今年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而即将到来的2011年对制造业而言也并不轻松。用国外媒体的话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明年将面临更多难关。面对内外困局,分析人士称,中国制造业要想尽快地化解可能的危险因素,必须要设法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用工荒问题难解决 
    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早在今年6月下旬就发表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制造业将后来居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从而结束美国保持了110年的全球制造业头号王国地位。尽管这句预言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却足以说明中国制造业这几年蓬勃发展的劲头。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很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是用工难题。英国《金融时报》12月9日的文章称,中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严重的用工荒。据官方数据,出口加工业基地珠三角用工缺口高达90万,且这一趋势正蔓延到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居住、教育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许多来自内地的农民工觉得,尽管在沿海打工收入较高,但扣除这些开销,再考虑沿海和内地的物价差距,好处有限。文章指出了制造业内迁的出路,但也承认这条路同样存在许多坎坷。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称,由于中国内地制造业成本的上升,许多跨国企业正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如印尼、越南和柬埔寨,都成为新一轮的受益者。它们在上一轮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的加工业正迅速复苏,在制鞋、纺织服装、食品和电子产品等领域构成对中国传统制造业基地的挑战。正如美国一家鞋业集团CEO鲁贝尔所说的那样,中国曾经是一站式采购的乌托邦,但“乌托邦注定不会长久”,尽管中国制造业力图升级产业结构,且这些新制造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性价比等方面,与中国相比有较大差距,但这一切无疑增加了中国制造业2011年发展的不确定性。 
    汇率战愈演愈烈 
    和劳工短缺相比,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则更加考验制造业。2010年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压迫力度呈逐级上升态势,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持续,美国政府也显得越来越不耐烦。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财长盖特纳的态度。今年5月,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时,他虽然也表达了希望人民币加快汇改步伐的态度,但还是强调“尊重中国汇率自主权”。可是到了10月美国中期选举前期,面对民主党支持率的下滑以及经济和失业率日趋严峻,盖特纳在国会上的口气变得强硬起来,10月6日他更是直接以“恐引发贸易战”相威胁。不仅如此,他还向IMF发出通牒,威胁如果它不能够对中国汇率问题采取更为有效的立场,就有可能失去美国在一系列议题上对该组织的支持。 
    彭博社分析称,美国之所以盯住人民币汇率不放,甚至有人喊出“人民币升值100%也不够”的论调,说到底,针对的是中国日趋发达的制造业,许多美国人希望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让中国制造丧失竞争力,从而减少美国从中国的工业制造品进口,扭转贸易逆差。由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美国的这种想法,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 
    其实,不仅是人民币,10月以来许多非美货币都承受了较大的升值压力。日元持续走高,澳元兑美元汇率创下实行浮动汇率27年来新高,泰铢兑美元汇率创下近13年以来的新高,新加坡元连续触及汇改以来的高位,巴西雷亚尔汇率也连续攀升。故此,在日本政府干预汇市后,不少出口导向型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也有所举动。美国11月初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也在间接压低美元汇率。尽管各国在11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共同表态称,将不发动汇率战,但是英国《泰晤士报》却认为,中美之间的汇率战在明年将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再创佳绩的重要阻碍。 
临近春节,浙江等地的制造类企业传出用工荒,让中国制造业再次面对这一困扰。从今年年初的用工荒、汇率战、贸易战到下半年显现出来的通胀带来的成本压力,中国制造业今年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而即将到来的2011年对制造业而言也并不轻松。用国外媒体的话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明年将面临更多难关。面对内外困局,分析人士称,中国制造业要想尽快地化解可能的危险因素,必须要设法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用工荒问题难解决 
    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早在今年6月下旬就发表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制造业将后来居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从而结束美国保持了110年的全球制造业头号王国地位。尽管这句预言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却足以说明中国制造业这几年蓬勃发展的劲头。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很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是用工难题。英国《金融时报》12月9日的文章称,中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严重的用工荒。据官方数据,出口加工业基地珠三角用工缺口高达90万,且这一趋势正蔓延到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居住、教育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许多来自内地的农民工觉得,尽管在沿海打工收入较高,但扣除这些开销,再考虑沿海和内地的物价差距,好处有限。文章指出了制造业内迁的出路,但也承认这条路同样存在许多坎坷。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称,由于中国内地制造业成本的上升,许多跨国企业正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如印尼、越南和柬埔寨,都成为新一轮的受益者。它们在上一轮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的加工业正迅速复苏,在制鞋、纺织服装、食品和电子产品等领域构成对中国传统制造业基地的挑战。正如美国一家鞋业集团CEO鲁贝尔所说的那样,中国曾经是一站式采购的乌托邦,但“乌托邦注定不会长久”,尽管中国制造业力图升级产业结构,且这些新制造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性价比等方面,与中国相比有较大差距,但这一切无疑增加了中国制造业2011年发展的不确定性。 
    汇率战愈演愈烈 
    和劳工短缺相比,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则更加考验制造业。2010年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压迫力度呈逐级上升态势,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持续,美国政府也显得越来越不耐烦。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财长盖特纳的态度。今年5月,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时,他虽然也表达了希望人民币加快汇改步伐的态度,但还是强调“尊重中国汇率自主权”。可是到了10月美国中期选举前期,面对民主党支持率的下滑以及经济和失业率日趋严峻,盖特纳在国会上的口气变得强硬起来,10月6日他更是直接以“恐引发贸易战”相威胁。不仅如此,他还向IMF发出通牒,威胁如果它不能够对中国汇率问题采取更为有效的立场,就有可能失去美国在一系列议题上对该组织的支持。 
    彭博社分析称,美国之所以盯住人民币汇率不放,甚至有人喊出“人民币升值100%也不够”的论调,说到底,针对的是中国日趋发达的制造业,许多美国人希望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让中国制造丧失竞争力,从而减少美国从中国的工业制造品进口,扭转贸易逆差。由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美国的这种想法,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 
    其实,不仅是人民币,10月以来许多非美货币都承受了较大的升值压力。日元持续走高,澳元兑美元汇率创下实行浮动汇率27年来新高,泰铢兑美元汇率创下近13年以来的新高,新加坡元连续触及汇改以来的高位,巴西雷亚尔汇率也连续攀升。故此,在日本政府干预汇市后,不少出口导向型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也有所举动。美国11月初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也在间接压低美元汇率。尽管各国在11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共同表态称,将不发动汇率战,但是英国《泰晤士报》却认为,中美之间的汇率战在明年将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再创佳绩的重要阻碍。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关于TBS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