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货币体系“第三条腿”渐稳
发布时间:2010-06-18 00:00 来源:TBS信息中心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6月17日在台北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美元仍占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例下降,新兴经济体货币国际化会明显加快,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将有序推进。而就在此前一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表示,国务院近日已经批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包括黑龙江在内的20个省份,并将试点所涉及的境外地域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相关具体措施有望在近期发布实施。
结算试点范围扩大
戴相龙认为,未来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地位和话语权会得到提升。全球金融危机后,尽管发达国家仍占据经济全球化主导地位,但新兴经济体实力显著上升,世界经济将呈现由发达国家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共同主导的格局。在跨国投资领域,西方跨国公司仍主导世界投资的发展,但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崛起正在改变这种格局。中国大陆不仅会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最大经济体,也会逐步成为对外投资的最大经济体。
此外,戴相龙表示,虽然目前美元仍占主导地位,但从长远看存在贬值趋势,欧元在调整和震荡中会逐步稳定,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有序推进。而李东荣6月16日的讲话也证实了这一点。据央行初步统计,截至今年5月末,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45.52亿元。在充分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委近期向国务院上报了扩大试点的请示。而在参加第2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金融创新与对外贸易发展高层论坛”时,李东荣透露,国务院已经批准,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包括黑龙江在内的20个省份,并将试点所涉及的境外地域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
国际化步伐加快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已是有目共睹,央行先继在香港投放人民币债券之后,近年来又不断与新兴经济体进行货币兑换,并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这些无疑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提供了水到渠成的介质和条件。
而6月9日,中国央行和冰岛央行签署了金额为35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央行首次与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核心国家达成货币互换协议,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版图“向前跨了一大步”。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这一协议将有助于人民币“挺进”欧元地区。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范围主要还是集中在亚洲地区,而欧洲地区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并不是很高。
本月26日,第四次G20峰会将在加拿大多伦多拉开帷幕,并就欧洲债务危机、全球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展开讨论。而香港金管局前总裁兼中国金融学会执行副会长任志刚此前曾表示,欧洲债务危机凸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两条腿”愈见不稳,国际间无可避免对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第三支柱的讨论将更趋炽热。
订阅轻纺原料网
每天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形势、原料价格行情
微信号:tbs2007
